在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地下,一座形似放大镜的巨型科学装置正在悄然成型。这台被称为“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的大国重器,以产生世界上亮度最高的 X 射线为目标,试图在微观世界的探索中撕开一道全新的认知裂缝。
而在距离它不远的实验室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魏微团队正经历着另一场无声的战役——为这台“巨型 X 光机”打造能捕捉比太阳亮 1 万亿倍光线的超级相机。当加速器里的电子以接近光速旋转,当探测器芯片上的像素单元精密协作,一场关于光与物质的科学革命正在上演。
01
光子狂飙:HEPS 如何编织微观世界的“照妖镜”
HEPS 的核心是一场关于能量与光的魔法。电子从电子枪诞生,在直线加速器中获得初始动能,如同短跑选手般冲进增强器,经过近万次的加速,最终以 99.999997%的光速注入周长 1.3 公里的储存环。在这个环形“跑道”上,电子每秒钟要跑 450 万圈,每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就会沿切线方向释放出同步辐射光——这一过程如同高速旋转雨伞甩出水珠,只不过这里甩出的是能量极高的 X 射线。
这些 X 射线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在光束线站中接受精密加工。硬 X 射线成像线站(HXI)便是其中的“能工巧匠”,它通过多层膜反射镜和波带片,将原始光束聚焦成直径仅几微米的光斑,其精度相当于在千米之外将手电筒光束汇聚成针尖大小。截至 2025 年 1 月,HEPS 储存环的束流流强突破 40 毫安,电子束流发射度降至 93 皮米弧度——这意味着电子束的横向扩散仅相当于原子尺度的百万分之一,由此产生的 X 射线亮度比传统光源高千万倍,足以穿透航空发动机叶片,解析病毒蛋白的原子级结构。
02
像素迷宫:X 射线探测器的“中国芯”突围
当 HEPS 的 X 射线照亮物质世界时,能否捕捉到这些光子的轨迹,成为解锁科学密码的关键。传统的间接探测技术如同给 X 射线“穿二手衣”——通过闪烁体将 X 光转为可见光再拍摄,这会导致空间分辨率损失 30%以上。魏微团队的目标,是打造能直接将 X 光子转化为电信号的“光电子捕手”,这需要跨越三道天堑:
第一道关:让 X 光不再“透明”。高能 X 射线能轻易穿透普通材料,团队选用高纯度硅半导体作为“捕光墙”,在其中施加电场形成“电子陷阱”。当 X 光子撞击硅原子,产生的电子-空穴对被电场分离,形成可测量的电信号,实现“观其无形”的突破。
第二道关:像素单元的“螺蛳壳里做道场”。探测器芯片上的每个像素单元仅有 50 微米见方,却要集成电荷放大、阈值判别、数据缓存等复杂电路。这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建造上万个微型实验室,每个实验室既要完成精密的信号处理,又要在纳秒级时间内将数据传输至计算机。团队采用 130 纳米 CMOS 工艺,经过 12 版芯片迭代,终于实现单像素对单个 X 光子的精准计数。
第三道关:神经末梢的“纳米级缝合”。传感器与芯片通过倒装焊技术连接,直径仅 50 微米的金属焊点如同神经网络的突触,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 25 万个。初期工艺导致大量焊点脱落,图像上布满“死区”,团队与加工厂历经 37 次工艺调整,最终实现焊点可靠性超过 99.99%,让 600 万像素阵列协同工作,如同精密钟表般分毫不差。
03
十年磨剑:从实验室到光源线站的“像素长征”
这场技术攻坚始于 2012 年的“一穷二白”。当魏微团队启动芯片设计时,国内尚无同类探测器的研发先例,而国外厂商对关键技术严防死守。首次流片时,130 万元的费用耗尽了半数课题经费,团队在压力下开启“芯片胎教”模式——核心成员在妻子保胎期间仍加班验证电路,将科研与生活的双重挑战熔铸进芯片设计。
2015 年,首块探测器模块诞生,却在拼接时遭遇“机械公差危机”。加工精度不足导致模块间相互挤压,团队不得不手工打磨机械框架,如同给精密钟表调整齿轮间隙。这个细节暴露出国内精密加工的短板,却也倒逼合作厂商升级设备,最终实现机械部件公差控制在 5 微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2023 年,第三代样机完成测试,其性能全面超越国际主流产品:动态范围超过 100 万倍,可区分最暗与最亮的光子信号;高速成像速度达每秒 1500 帧,能捕捉风扇叶片的旋转轨迹。当团队将自主研发的探测器安装到 HEPS 测试线站,首次获得清晰的 X 射线衍射图像时,那些曾经质疑“国内做不出来”的声音,最终化作了实验数据中的稳定波形。
04
光链革命:从科学装置到产业蓝海的蝴蝶效应
HEPS 与国产探测器的协同创新,正在重塑多个领域的研究范式。在航空航天领域,硬 X 射线成像线站可对涡轮叶片进行三维断层扫描,检测内部微米级裂纹,比传统无损检测效率提升 50 倍;在生命科学领域,高相干 X 射线可实现全脑介观成像,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工具;而在医学领域,团队研发的光子计数 CT 技术,可将辐射剂量降低 70%,同时提升肿瘤微小病灶的检出率。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打破技术垄断。一台进口高端 X 射线探测器售价超过 800 万元,而国产设备成本降低 60%以上。HEPS 建成后 90 条线站所需的探测器,预计可节省科研经费超 5 亿元,这些资金将被重新投入前沿探索。此外,探测器研发催生的精密加工、集成电路等技术,已反哺到高能物理国际合作项目,带动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升级。
05
未来之光:当像素阵列遇见宇宙射线
站在 HEPS 带光联调的关键节点,魏微团队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下一代探测器将引入三维集成技术,在芯片堆叠中嵌入存储单元,实现数据实时处理;而基于碲锌镉半导体的新型传感器,将把探测能量范围扩展至百 keV,满足核物理实验需求。与此同时,HEPS 的亮度提升计划正在酝酿,未来电子束流发射度将降至 50 皮米弧度以下,相当于将北京到上海的距离误差控制在一根发丝以内。
这场持续十年的科技攻坚,本质上是对“卡脖子”困境的回应。当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照亮物质的基本结构,当国产探测器捕捉到光子的每一次跃动,中国科学家正在证明:在尖端科学仪器的赛道上,突破从来不是灵光乍现的奇迹,而是无数个深夜里对芯片版图的反复推演,是与加工厂商一道攻克微米级工艺的执着,是将“不可能”拆解为“不,可能”的系统工程。
正如储存环中永不停歇的电子束,科学探索的征程从来没有终点。当 HEPS 在 2025 年正式开放运行,当国产探测器在光束线站中捕捉到第一束实验光,那些曾经被视为“超前”的技术设想,终将成为照亮人类认知边界的新火种。而魏微团队办公桌上摆放的第一代芯片样品,此刻正静静折射着实验室的灯光——它不仅是一块集成电路,更是中国科技从“跟跑”到“并跑”的微观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