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的航天员们在太空度过了 190 多天,完成了众多艰巨的任务。当与神舟十九号顺利交接班后,他们踏上了回家之路。此次返回预计在 11 月 4 日凌晨 1 点左右于东风着陆场降落,这不仅是对中国航天硬件实力的检验,更是对夜间低温条件下搜救团队能力的重大考验。
在这次返回任务中,东风着陆场面临着暗夜、低温带来的重重困难。暗夜使得目视搜索变得几乎不可能,搜救队员无法像白天那样直接观察返回舱撑伞下降的过程,只能依靠红外等特殊光学设备。而且,戈壁滩凹凸不平的地形给夜间地面车队搜索行进增加了很大难度。此外,低温环境对装备状态的保持是个巨大挑战,例如一些设备电池的性能可能会下降,这可能影响搜救设备的正常运行。
01、高效安全科学的搜救行动与模式优化
(一)“舱落、机临、人落” 的高效衔接
神舟十八号飞船采用 5 圈快速返回方案,独自飞行约 7.5 小时后进入返回程序,经过制动离轨、自由滑行、再入大气层、开伞着陆四个阶段后成功着陆。从返回舱触地到搜救直升机迅速抵达现场,再到航天员安全出舱,整个过程衔接紧密,总用时约 50 分钟,实现了 “舱落、机临、人落” 的高效流程。
(二)应对挑战的搜救模式
面对暗夜与低温的双重挑战,此次任务采取 “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 的搜救模式。为了优化这一模式,搜救团队做了很多努力。例如,针对夜间直升机停放后难以找到位置的问题,设置了灯光指示;利用前期无人机对整个着陆场精确测绘的数据和新的态势系统,提高了搜救队员在异常情况下快速到达预报落点的能力;并且安排了夜间专项训练,结合空地协同综合演练,确保在暗夜低温条件下也能顺利完成搜救任务。
02、复杂环境下的全面准备与保障能力提升
(一)全地形作业能力训练
搜救队员需要立足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进行准备,他们开展了多种训练,包括沙漠驾驶训练、水域训练(如潜水、皮划艇等),具备了全地形、全天时、全天候作业能力。这样的能力让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迅速响应,确保将航天员安全带回家。
(二)服务保障水平提高
在这次返回任务中,服务保障水平也进一步提高。为航天员准备了睡袋、盖毯等御寒物资,同时对医监医保用车进行了维护保养,保证在低温条件下为航天员提供适宜温度的场所,让航天员在返回后能有一个舒适的环境。
03、为载人月球探测返回奠定基础
(一)经验积累与能力发展
通过近年来多次的搜救任务实践,我国的搜救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专业力量,积累了丰富的航天员搜索与救援经验。这种经验不仅体现在当前的神舟系列返回任务中,更为未来实施载人月球探测返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航天员搜救系统在指挥、通信、搜索、医监医救、处置回收等方面形成了完善的装备保障能力。
(二)新征程的起点
每一次的航天返回都是新的起点,此次神舟十八号的成功返回,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在搜救环节的持续进步。这一系列的成果将推动我国航天事业朝着更远大的目标前进,尤其是为载人月球探测返回等后续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目前,3 名航天员已平安抵京,进入隔离恢复期,接受全面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之后将与新闻媒体见面。
04、智慧着陆场:航天搜救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航天搜救正朝着无人化和数智化转型。以往的搜救模式和装备能力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任务需求,因此建设智慧着陆场成为了航天搜救任务提质增效的关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搜救团队针对任务特点和变化,成立了多个创新研发团队。
2019 年航天搜救无人机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挂牌成立,尽管初期面临缺专业人才、技术积累、设备器材和训练场地等问题,但在李大泉等专业人员的努力下,实验室一边建设航天搜救装备科研体系,一边研究智能航天搜救新模式,推动无人机培训中心及训练考核项目论证。例如,针对东风着陆场地形复杂、车辆难通行、直升机降落条件受限以及处置装具搬运困难等问题,李大泉研制了无人运输保障系统,并在神舟十四号返回搜救任务中成功应用,提高了保障效能。
一、无人智能技术在航天搜救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构建智慧着陆场雏形
无人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成熟为航天搜救带来了新的机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搜救团队以建设一流航天搜救国家队为目标,通过研究着陆场自组网通信技术、目标识别技术、自适应落点预报技术,以无人化智能装备为关键平台逐步构建智慧着陆场雏形。他们希望打造一个指挥便捷、图像话音连续、落点预报精准、搜索舱落人到、处置安全稳妥、效果完美呈现的着陆场,提高航天搜救的效率。
(二)多种无人智能装备的应用
结合任务实际,该单位不断优化返回舱正常返回搜索任务流程和力量布势,提高搜索救援效率。同时,着眼空间站运营期间神舟飞船返回任务的变化需求,探索应用无人智能装备提升航天员应急返回搜索救援能力。利用无人机机动性强、灵活度高、监测范围广的特点,搭载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设备,弥补着陆场动态情况掌控盲区,满足不同搜救任务需求。例如在 2024 年 10 月 11 日实践十九号卫星回收任务中,无人机作为长期备份搜救力量精彩亮相,快速捕获目标,为回收舱搜索回收现场处置指挥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人才培养新模式助力航天搜救发展
(一)以赛促训与人才成长
在航天搜救人才培养方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吕天航、于剑等六名人员代表中心参加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无人机装调检修专业并取得优异成绩。他们在比赛中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开阔了视野,后续将继续深化理论学习,提升精准操控能力。
(二)联合培养模式与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航天搜救队针对智慧着陆场建设目标,细化人才发展规划和个人发展路线图。以无人车、无人潜航器、无人机等项目课题为牵引,培养无人智能操控、目标识别等专业方向科研骨干。通过院校培训、交流提升、课题牵引、参加比赛等多种方式扩展培训渠道,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形成高素质指挥管理人才队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高技能操作人才队伍,为航天搜救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搜救团队将继续发挥无人自主智能技术优势,提高搜救效率,为航天事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