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是复色光经色散分光后、由单色光按波长或频率依次排列的图案。由于不同物质的特征谱线不同,光谱也被称为物质“指纹”。
在这场光子产业革命浪潮中,东虹芯光(上海)高科技有限公司以破局者姿态站上潮头。这家扎根宝山的高科技企业,聚焦核心“卡脖子”难题,以微纳芯片技术为矛,致力将庞大笨重的光谱仪“浓缩”于方寸之间。
芯片级光谱仪诞生
在工厂车间,一枚精巧如指甲盖的芯片被嵌入流水线检测设备,无需复杂操作,它精准捕捉产品化学组分信息,瞬间判断原料纯度是否达标;在田间地头,小型无人机掠过农作物叶片,病虫害隐患在光谱图谱中无所遁形……光谱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
然而,传统光谱设备存在诸多弊端。其体积庞大,占据大量空间;价格昂贵,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让许多企业难以承受;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才能使用;应用场景也受到很大限制,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光谱技术的广泛应用。
东虹芯光敏锐地瞄准了这些痛点。该公司融合光子芯片、微纳光学与光谱信息学等尖端技术,开创性地提出 “可调谐闭环微光谱架构”。这一架构的提出,为解决传统光谱设备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这一架构,东虹芯光自主设计与研发了微纳光子芯片。它将传统光谱仪中复杂的光学和探测系统集成在微小芯片上,实现了光谱设备的微型化和集成化。这不仅大大减小了设备体积,降低了成本,还简化了操作流程,拓展了应用场景。
目前,东虹芯光已完成微纳光子芯片的流片,且性能超过原定设计标准。这意味着该公司在光谱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研发的微纳光子芯片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应用前景。
创新研发填补空白
该光谱仪颠覆性技术创新,给产品性能与形态带来了质的飞跃。在体积方面,东虹芯光取得了惊人突破。其光谱传感器件体积相比日本滨松、美国海洋光学等主流产品降低了 1000 倍。如此巨大的体积缩减,为设备微型化、便携化提供了可能,甚至让光谱传感器嵌入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成为现实。
成本与功耗上也经历了一场革命。核心元器件如红外探测器的像素需求锐减至原有的百分之一,这一改变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与系统功耗。对于企业来说,降低成本意味着更高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力;对于消费者而言,低功耗产品使用起来更加便捷和经济,减少了能源消耗。
在性能上,东虹芯光的光谱传感器突破了极限。它将光谱覆盖范围延伸至 900 - 2500nm,并且在分辨率、信噪比、输出位深等核心指标上全面占优。更宽的光谱覆盖范围能获取更多信息,而优秀的核心指标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产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在国内市场,东虹芯光填补了微型、手持式中波红外光谱传感器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长期以来,该领域技术被国外企业掌控,国内企业发展受限。东虹芯光的技术突破,为国内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行业的自主可控发展。
凭借 “芯片级、高性能、低成本” 的核心优势,东虹芯光实现了光谱传感器核心技术的 100% 自主知识产权。其产品不仅可作为独立传感器件,还能无缝集成到各行业的分析、检测设备中,或者提供 ODM 整机方案。这真正推动了 “光谱 + 百行百业” 愿景的落地,让光谱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更多便利。
政企合力发展加速
2024 年 12 月 16 日,东虹芯光公司及研发中心开业典礼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院士专家、宝山区科委与庙行镇政府相关领导出席并致辞。公司股东方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宝山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以及业内外合作伙伴共同见证。各方齐聚体现了对东虹芯光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为其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东虹芯光的发展离不开政策与资金的有力支持。它是宝山区 “先投后股” 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拨投结合” 共同立项支持的项目公司。作为宝山区 “先投后股” 科创合伙人,上海宝山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的投后管理团队在前期全力协助东虹芯光项目团队完成注册落地。这一系列举措为东虹芯光的顺利起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人才是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庙行镇深知这一点,积极为东虹芯光排忧解难。镇政府从人才公寓补贴和人才落户等多个方面,落实人才扶持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了优秀人才,也为个人解决了实际困难,让人才能够安心投入到研发工作中。
得益于各方的支持与帮助,东虹芯光在成立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快速进入了研发生产正轨,并成功研发出拳头产品。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示了东虹芯光团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也证明了各方支持的有效性。
展望未来,宝山区和庙行镇将继续发力。它们将从商业、团队、公司治理、市场、资本五大维度,为东虹芯光提供全方位的精准赋能。相信在政府和各方的持续支持下,东虹芯光必将不断发展壮大,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