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上,总导演借用别具东方韵味的“折柳送别”典故,期待所有来到北京的朋友们,带上这一条柳枝,带走中国人民的友谊。与此同时一组由“真激光”光束组成的参天大树,生机盎然,矗立在舞台中央。它穿过雪花火炬台直达天空,代表人类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送别、怀念、铭记和期待。
这棵由光束组成的大树,背后源于两代中国科学家逾40年钻研的“真激光”技术。该技术以三基色激光为光源,经过先进的架构工艺,实现了图像高保真再现,可全面实现BT.2020标准。
“‘真激光’已在工程投影、家庭影院、数字化放映等多个方面实现量产,开启了‘激光显示2.0时代’。”参与“真激光”研发工作并推动这项技术实现产业化的科学家毕勇说。
成果:五大“真”体验
“真激光”显示技术的应用,能够为观众带来液晶显示和激光荧光粉显示都难以达到的五大“真”体验:真色彩、真亮度、真陪伴、真节能、真可靠。
“真激光”光源纯正,光谱带宽窄等特性色深达到10bit,具有10.7亿种颜色的色彩表现力。更高的色深能够增加画面在三维意义上的解析度,带来更平滑的色彩过渡表现,尤其是显示光晕时,光源四周的色彩过渡会更自然。
“真亮度”实现超高亮度。此外,由于“真激光”显示的光谱纯度更高,色彩饱和度更好,在同样的物理亮度下,人眼对“真激光”显示的主观亮度感会提高20-30%,画面更清晰。
不同于其他显示技术的锯齿状衰减,或者生命周期之后的滑坡式衰减,“真激光”在30000小时使用寿命后,亮度依然保持在初始亮度的80%左右。
“真激光”显示在光的传输过程中,采用了“光纤耦合”技术,具有传输效率高、可靠性高的优势,不受冲击、振动、温度等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真节能’,即超低能耗,这也符合‘绿色冬奥’的理念。”毕勇说,相比于其他混合光源的技术路线,“真激光”技术光效高达17.8 lm/w ,配合高效的热管理技术,可真正实现高亮度、低能耗,为“绿色奥运”站好最后一班岗。
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此前表示,“科技冬奥”的推进有两个目标,一是利用新技术支持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和举办,二是给新技术应用提供展示场景。
毕勇等研发人员响应这一目标,针对导演团队的创意和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状态。他透露,冬奥会闭幕式所用产品必须承受零下30摄氏度的极端寒冷天气,研发人员为此在冰库一待就是一天。他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信任并享受“真激光”技术成果。
科学家创业热潮不断涌动,与此同时,担忧亦在。从“象牙塔”走向市场,习惯了长期投入、钻研的科学家们能否适应强调效率、确定性、产业化、可复制的商业规则?
毕勇近日受访时讲述了科学家创业的“难题”与“破题”,他希望为更多人提供借鉴。
关键: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追求
2015年,中科院理化所希望将激光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并成立转化平台“中科极光”。毕勇不仅负责产品开发,还承担了部分销售和融资任务。
“从在实验室环境中从事科研工作,转变为在公司环境下进行产品开发,目标导向和思维逻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毕勇回忆说,“进行‘真激光’的产品研发工作需要考虑市场需求,面临的产品定义、客户群体、消费习惯等问题对科学家来说都是全新的。”
对“真激光”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价值认同”,促使毕勇等人完成身份转变。他说,在激光显示领域,中国有机会实现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将是一个历史性突破。
为了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毕勇带领团队将思维和认知“鸿沟”分解为可执行的任务。“在面临一些所谓的‘转变难点’时,就会把它作为实现理想的必备知识去主动学习、适应,并且觉得非常有收获。”
标准:技术层面作出一定妥协
“真激光”显示技术从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品,经历了漫长过程,包括客户探需、样品开发、试用、修改完善、小批量试制、检验等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研发团队发现,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与科研工作的追求并不完全匹配。比如,从科学意义上判断,激光显示的色域空间越大越好。但是,客户对于色域的追求并不是绝对的。
换言之,客户在期望产品具有大色域的同时,还希望能够实现低能耗、高效率、长寿命、高可靠性。毕勇分析说,科学家背景的创业者一定要学会面向市场需求,在技术层面作出一些妥协。
以“真激光”为例,不仅在重大场合得到应用,同时也在激光电视、商务投影、影院升级解决方案等领域形成市场应用。
经验:从学科“专家”变为“杂家”
毕勇回顾过往经历,总结出科学家创业三条经验。首先是“评价体系”转变。科学家如果要面向市场进行创业,就要对自我的评价体系进行调整。“科学家往往都比较执着,有特别坚定的意志,这是科研工作的优秀品质。但在面向市场的时候,优秀品质可能会变成阻碍。”他说。
其次,科学家转变为企业管理者,需要进行相应的知识储备积累,包括法律法规、财务、资本市场等,从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变为“杂家”。
再次,要以更开放的心态组建创业团队。“科学家在生产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产品销售、企业运营等方面可能存在短板,通过组建团队发挥各自所长。”他说。
毕勇说,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云计算等关键热门赛道背后都有科学家的身影,大量尖端、前沿的科研成果将从实验室走向社会生活。希望更多科学家背景的创业者们最大程度加速先进科研成果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让科研工作能够造福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
来源:光纤激光,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