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卫星、天眼、仿生眼…这些5年前的“破天荒”技术,如今啥样了?
时间:2025/8/11 浏览:1214

曾经有很多人说,中国人好大喜功,中国的科学家很浮躁,有一点科研创新就对外自吹自擂,自封为天下第一、全球首创等,实际上跟外国差距较大,创新的成果被夸张了,很多都不能产业化,把好消息通过媒体发布之后,很快就无疾而终了。


对于这种说法,根据百度搜索,不难发现2016年到2017年之间,中国官方媒体对外宣传的“全球首创”技术,并且通过知网和相关的专利搜索,进行了进一步的查证,对当前一些项目技术的应用和成果进行了一些考证。我们找到了5个案例,如今进行一一的比对。


“智能微铸锻”3D打印技术


2016年7月份,国内媒体报道了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张海鸥教授主导研发的一项金属3D打印技术“智能微铸锻”,由于该技术是用3d打印加入锻打,直接避开了传统铸锻过程中从铸造、开坯到精加工8个工序,不仅生产效率更高,大幅缩减了成本,而且金属构件的制造强度和韧性、疲劳寿命和可靠性都会更高,生产出来的产品尺寸可以超过德国同类企业的4倍,因此为全球首创。


这条新闻发出之后,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根据这项技术的描述,如果被用于发动机的生产,可能对于提升的机动车发动机、飞机发动机的品质有较大的作用,对于一些大型工业产品的关键构件生产,也有极大的价值,对于提升中国制造的意义极其重大。


那么现在这项技术如何了?


实际上,这项技术已经取得了商用,因为张海鸥教授拥有这项技术专利,于是中钢集团出资,与他成立了武汉天昱智能制造有限公司,专门承接大型高精密金属锻件3D印定制,主要为航空航天、航海、核能、石化、冶金、交通和军武等行业提供高端锻件全面解决方案。


因为拥有多项专利技术,这家公司已经生产出了一系列的制造设备,专门生产舰船螺旋桨、航空发动机机闸,还能提供高精度医疗3d打印,乃至飞机起落架。目前拥有8项专利技术和14个软件著作权。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上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送上天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1200公里地标量子态远程传输,在远距离量子态传输领域取得重要实验进展,该实验首次实现在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的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对于人类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全世界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它的质量为631公斤,设计使用寿命2年,量子卫星项目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项目之一,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工程项目,量子卫星的出现是必然的,因为未来人类会进入量子时代,目前美国已经研发出全球首台量子计算机,成为第一个进入量子时代的国家。


曾有专家表示,像阿里,腾讯这些大型互联网企业,想要攻克服务器,或者利用黑客技术攻克盗取线上支付软件的密码几乎不可能实现,但是利用量子技术,就可以轻松破解现有的一切加密信息,量子技术是矛与盾的技术,在量子技术对现有加密设备造成重大危害的同时,量子加密技术能够确保所有信息不会被黑客技术攻陷,因此在加密传输领域非常重要。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2016年9月25日,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被称为“天眼”,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FAST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


2011年3月25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总工程师南仁东主持下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建设了一个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俗称为“中国天眼” ,总投资6.67亿人民币,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反射总面积26万平方米。


该装置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震动了国际天文学界,很多国际单位纷纷与“中国天眼”合作,对中国科技纷纷伸出了大拇指,赞叹中国科技实力是越来越强大,正在逐步引领世界天文学向前发展!


最近又好消息不断,我国科研团队通过中国天眼观察并计算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证据,该学术成果发表在了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


据悉,该射电暴距离地球几十亿光年以外,几毫秒消耗的能量相当于太阳一年内释放的能量,此次研究的课题有可能对国际天文学以及物理学界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此事被中国天眼捕捉到的几毫米的顺忽耀闪,要经历几十亿年的星际旅行才最终到达地球 ,难怪外媒表示:上天眷顾“中国天眼”,此次捕捉到的信号难度极大,这得益于中国天眼极其强大的探测实力。


爱观视觉“仿生眼”


2017年,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生物和信息技术研究所发明了“仿生眼”,该技术是全球首创,发明人是研究员张晓林,也是爱观视觉的创始人。这项技术是用机器模拟人眼以及人脑结构,通过左右调节位置从而获得立体图像,也能对一个物体的运动进行跟踪,还可以随意切换对象,想看哪里就看哪里。


这项技术已经被安装到了新松双臂机器人的身上,用于工业流水线抓取物品,还能被应用于无人驾驶、无人机导航、VR、AR和体育赛事等运动类跟拍领域。2016年被用到了上海地铁11号线,专门对轨道交通进行实时监测触网动态几何参数,测定受电弓和接触网的三维坐标、姿态、结构完整性和可见光燃弧。这项技术如今已经被商用,最近还被用到了上海地铁18号列车。


3D生物打印血管


2016年底,新华社发布一个消息,我国著名专家康裕建教授在成都正式宣布,全球首创3D生物打印血管动物在体实验成功,实现干细胞应用技术重大突破。


康教授利用恒河猴身体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制备成3D物打印墨汁,然后用自己研发的3D打印设备,打印出了一段主动脉,替换掉恒河猴体内的一段动脉后,恒河猴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未发现异常。这项技术的研发成功,有可能会解决人工血管内皮化的问题,给18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这项技术研发成功后,上市公司蓝光发展的旗下子公司蓝光英诺负责推进项目,于是在2016年的年报中,蓝光发展表示,将向有关监管机构申请临床试验。在2017年年报中,表示已经启动了该项目的FDA临床试验申报。


2018年年报又表示该项目的fda临床试验申报根据审评意见,正在补充药学、药理毒理等相关研究资料。到了2021年,蓝光发展依然对外表示同一说法。


到了今年2月份,蓝光发展的消息显示,3D生物打印血管的临床研究项目刚刚获得国家卫健委备案同意,预计会在今年二季度展开。换而言之,这项技术在5年之前已经被试验成功,但是至今都未能开展临床研究。


小结


可以很骄傲地说,近5年来,中国的科技进步远远大于很多人的想象,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5 G、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等方面,美国哈佛大学的报告显示,这些方面中国都有可能成为全球的引领者,而且在有些方面已经跃居全球首位。


而背后离不开中国科技人员辛勤地研发,尤其是我国对科技成果的权属进行了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制度设计,在国内很多地方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比例,科研人员的分配比例已经提高到了70%以上,甚至有的地方达到了90%甚至100%,可以说这几年来极大地调动了我国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来源:科技创新直通车,思远军事,真实科学,微风天下